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经验分享

出国经历分享

发布日期:2020-04-28  作者: 来源:

2bcbb3b3859fb24e3bc5747169d778d.jpg

离开西农已经一年了,没有想到还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和母校再建立联系。借此机会分享一下我的大学出国经历和心路历程,希望能给有出国想法的各位一些帮助和参考。

一、决定篇

(一)美国访学

我最终选择出国是经过了长久思考并结合自身经历作出的决定。大一寒假的时候我去了美国加州,对伯克利、斯坦福、加州大学等进行了访学,虽说我只呆了十几天,但是却让我感受到了北美教育的自由,也算是小小窥见美式教育的一角,并不是觉得这种教育多么高等,而是觉得,自己很喜欢这种教育模式,尤其是老师们表现出来的平易近人和幽默。这样的好感也为我的研究生增添了一个之前没有考虑过的选择,那就是出国留学。那时在我心里,想要出国留学意味着:适应国外生活,英语成绩达标。第一项经过一趟美国之旅,我觉得我做的还行,那接下来就是第二项——准备雅思考试。大一的暑假我自学了三周左右考了我的第一次雅思,拿到了6.5,不好不坏。我对自己的水平进行了一个理性的评估,认为自己的底子不差,如果专注于备考,二刷应该能有一些提高。这让我看到了申请出国并不是不可能,也让我认真着手准备起这件事情。

(二)香港交换

在我大三上学期的时候,我有幸得到创新实验学院的推荐赴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了一学期的交换学习,一开始只是抱着体验自己一直向往的学校的心态,却没想到意外收获了决定我下一阶段人生走向的勇气。在港中文的时候我选的课其实并不多,但是都是比较高阶的课程,其中有一门是免疫学,这也成了我最终选择的研究方向。在上这门课之前,我其实对于免疫学的概念仅仅是高中那一点皮毛,大二暑假的时候在动医学院南雨辰老师的实验室学习,跟着师兄师姐做的都是免疫学实验,但其实也是一知半解,略懂些操作,完全没有理论基础。刚开始的学习过程对我来说是很艰难的,一方面是我语言的障碍,老师讲的都是英语,课件通常一节课有五六十页,信息量非常大,对于一个英语水平一般的人,强迫自己听一个多小时的英语听力是很痛苦的,我常常在课上睡过去。一方面是我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听起来又全是陌生的单词,让我的理解变得很困难。于是这一门课成了我开学第一个月最折磨的课程,我不得不每次下了课去图书馆挨个查生词理解老师的课件,然后再下一节课上课之前早起去空无一人的图书馆拿出课件复习一遍。在香港的一整个学期里,我的房间里都摆着一本厚厚的《Janeway’s Immunobiology》。但是后来我无比的感谢我先在香港选了免疫学,因为我关于免疫学的整个知识体系都是用英文架构的,这大大减少了我日后读文献和与外国人交流的障碍,因为我不需要先在脑子里翻译成中文在去找我中文体系的对应知识。同样的道理,我在西农的大三下学期又选了全英的病毒学,这两门课给我打下的基础让我在国外上研究生的时候起步并没有那么艰难,甚至让我感觉学术交流比日常交流容易得多。所以我建议学弟学妹们,一旦确定了自己未来的方向,也要努力多积累相关学科的英文词汇,这对你的文献阅读和日常交流都有帮助,能帮你省去很多精力。

经过香港大半学期的努力,我总算是追回了进度,能完整地听下来课了,甚至能提出问题了。在欣喜于自己进步的同时,我发现我对免疫学也不仅仅是完成学业通过考试这么简单了,我发现免疫学其实是一个站在多个学科肩膀上发展出来的学科,它涉及到很多综合知识,而且有趣的是很多你从未想过的现象最终也归于免疫学来解释。我越学越惊叹于它的精巧有序,仿佛你能想到的、不能想到的所有问题免疫系统都在很久以前就预判到了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慢慢我也产生了疑问:这样复杂而高度有序的系统,为什么会被一些病原,例如HIV,轻而易举的破坏并毫无还击之力?我也发现在这个领域里,尽管有无数科学家在努力,但却还是有很多“unknown”,我所想到的大部分问题,都是我们现在所不能回答的。这也让我坚定了我对感染与免疫这个方向的兴趣。

(三)加拿大暑研

正当我对感染与免疫暗自“以身相许”之时,恰巧这个时候国家留学基金委有一个和加拿大合作的项目“Mitacs”,被筛选出的学生可以去加拿大的高校实验室做三到四个月的summer intern,做一个小小的项目。因为我各方面条件都符合,就通过学校政教处报名了,三年级也是一个重要的选择节点:创新学院的绝大部分学生都会走向读研的道路,很多我的同学已经在学校各个老师的实验室学习了很久,有自己的科创项目,甚至有些人已经有了文章。而我还没有考虑好我要不要读生物方面的研究生。我本科选的方向是生物工程,这算是我给自己留的一条后路,我更喜欢理工科这种偏推导计算的东西,所以我也一直没有转成生物技术。因为我觉得,一旦我发现我受不了做实验的生活,我还有比别人更宽松的选择。与此同时,我也在努力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为自己可能的就业做好准备。因为我认为读研究生是一个很严肃且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我是那种受不了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人,如果我不喜欢的研究生生活,我是会果断退学的,与其半途而废,不如慎重选择。去加拿大的暑研相当于是给自己一个尝试研究生生活道路的机会,如果三个月我都受不了,何谈三年甚至五年?结合当时我的兴趣所在,我选的所有项目都是病毒感染与免疫方向的。最后很幸运我接到了几个offer并最终匹配到了Western University的HIV广谱抗体研究课题,可以说是exactly what I want。但是接到offer的那一瞬间我犹豫了:去暑研意味着不能去清北夏令营,接下这份offer意味着我放弃了保研清北的机会。这个决定对我来说可谓是来的过早了,早到我还没有机会去细致了解清北就必须作出选择。我在确认offer的那一周的时限里几乎是夜夜难眠,每天都找不同的老师朋友咨询,答案一天一变。最后还是十分感谢我的两位恩师对我的耐心疏导和鼓励,我在时限的最后一刻确认了offer。一是因为这是一个我非常想要做的课题;二是我的老师们和我自己都认为北美的科研环境可能更适合我的性格。大三下学期我又考了一次雅思,拿到了目标分数7.0,也慢慢开始着手申请香港澳洲的学校练手。这里提醒学弟学妹:申请港澳英要趁早,尤其是想要在香港读研究型硕士/博士的人,要尽早套瓷,等到申请季的时候香港的老师可能早就没有位置了。

二、申请篇

(一)申请季

大三暑假在加拿大的三个月让我意识到,我其实非常享受做实验的研究生生活,并且十分喜欢加拿大实验室的研究氛围,同时我也遇到了很好的老师,这也让我最终坚定了出国读研的想法。大四上学期回西农以后我就开始着手正式申请了,我的目标是北美直博,但是为了增大概率,我的网撒得比较大。除了加拿大和美国的硕博浑申,我还申请了香港,澳大利亚,并且也套瓷了英国的老师。为了北美申请,我考了托福和GRE,但是GRE考得并不理想,这也成为了我北美申请的一个障碍。由于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病毒学免疫学,而且我就是冲着博士学位去的,所以我并没有找中介,因为申请博士需要的文书中介是没法帮忙的,而且中介对于我的理想专业的了解未必比我多。但是这样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我走了很多弯路,相比找了中介的同学,我的申请之路简直犹如黑夜独自摸索,而别人像拿着探照灯。自己申请的话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操心,细枝末节包括文书格式都要一点点熬夜调,而我因为明确的方向,文书时自己一点一点抠出来的,无比真诚,套瓷的时候也并不是盲套的,而是认真读了每一位教授的文章……套瓷信里常常还带着对于阅读文章提出的问题。这些套瓷花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增加几率我又套了很多学校,我可谓是申请的筋疲力尽。经常在半夜因为收到邮件而醒来,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有了后遗症,半夜总是起来查邮件。

然而这样的努力并没有换来好的结果,由于北美政策的缘故和一些对于国际生的不利条件,我的整个大四上学期并没有受到任何一封套瓷的回复……老师们要不就是不回复,要不就是说自己没有经费了。而我身边同期申请的同学,多多少少都得到了回音,有的人已经拿到了offer,有的人收到了面试。孤军奋战的痛苦,家人的期许,学业的压力,石沉大海的申请,这些累加起来,让我过了一个无比黑暗的大四上学期。况且之前对自身的感觉一直比较良好,成绩各方面也处于学院的上游,三年多来早已给自己带上了“光环”,申请带来的挫败感也是四年从未有过,觉得自己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也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寒假的时候我收到了美国几所高校的拒信,伤心失落之下,也做好了的二战的准备,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简历,找出自己的不足,准备利用大四下半年再做补充。与此同时我考了第三次雅思,拿到了7.5,这个成绩应该足够我申请北美大部分高校了。我放弃托福的原因一是现在北美大部分高校雅思托福都接受了,二是我不太喜欢托福的考查方式,让我在考试的时候处于不太理想的心理状态,也很难发挥实力。

(二)峰回路转的offer

就这样过了一个失落又疲惫的寒假,迎来了各个学校宣布结果的三月。一进入三月,我的申请仿佛应了“柳暗花明又一村”,offer和面试如雨后春笋一个个冒出来,一个月前的绝望变成了一个月后的应接不暇,甚至有点难以取舍。非常幸运的是我拿到了我大三曾实习过的Western University的offer,实验室的大老板决定招我做博士,由于我的申请是硕士,系里面直接修改了我的offer,我也成为了系里多年来极少数跳过硕士直博的学生。我也收到了一些美国和加拿大其他学校的offer,有一些排名更高的,声誉更好的美加学校。我最终选择了Western的原因是:我了解老板和这个实验室比较久了,很确定他的性格和宽松的管理适合我,我去了也不需要重新开始适应,毕竟我18年夏天做的东西还在实验室冰箱里存着呢!相比重新接触一个老板一群同事,我更想把可以决定我未来走向的五年押在已经认识并且互相给予了高度评价的人身上。

有很多同学会有美国名校情结,确实为了未来的实际考虑,学校的排名和声誉对于我们这种想要回国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也会有一点,但是比起排名,我更在乎能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很喜欢现在的课题和实验室,所以我并不为自己没有选择名校而后悔。回想自己从萌生出国想法的那一天到现在已经在读研快一年,我无数次因为做选择而踌躇不前,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选择和放弃是轻而易举的,但我每次在重要的关口都遵从了自己的兴趣,选择了自己更加看重的东西,遵从了内心那一点理想主义。问心无愧地说,让我再重走一次我的出国路,我不会为我的任何一个选择而后悔,我的每一个选择也不会发生变化。

三、加拿大的生活篇

来了加拿大以后,发现日子算不上坏,但也不能说非常棒。系里面国际生屈指可数,作为一个留学生,很难真正融入大家,有时也会遭受一些若有若无的眼光。再加上自身的语言障碍和教育体系与评价体系的不同,想要和大家处于同一个水平还是很有难度的。仿佛从前做的每一件事情努力了都可以拿到八九十分,而现在只有六七十分,于本科相比是一种极大的挫败感和孤独感。说起生活,加拿大的普通城市就像个大农村一样,没车哪儿也去不成,地广人稀到松鼠比人都多,所有的建筑都摊在地上,手机信号还是3G的,少有用4G的,因为太贵了。天很蓝,云很好看,如果你驱车两三小时,满眼都是此生无法忘怀的风景,然而没有夜市上吃不完的小吃,在一起话说不完的朋友,可谓是好山好水好无聊。有时候觉得这里太安静了,安静到几乎日日想念西农春天的操场和永远嘈杂的篮球场,那时候觉得一个学校里人好多好吵,春天看个樱花连好好拍照的地方都找不到,现在想想,西农的樱花都落了我这里还在下雪下冰雹。说起做学术,这里倒是个极好的地方,有你要的各种资源,也有你自由探索的空间。我最喜欢的是实验室大家毫无保留的帮助和紧密合作,让我觉得二三十个人像一个大家庭。你有了问题可以找任何一个PI或者研究生请教,同样别人有了问题也不会顾及身份,PI请教本科生的情况也很常见。大家尊重你的想法和建议,这让自己觉得自己有融入和参与这个实验室的冲动。师生之间和谐的互动包括办公室里从没停过的学术异想天开交流让我觉得确实没有来错。说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每天早晨按下闹铃睁开眼想到要去实验室居然不是痛苦的,而是期待的兴奋的,虽然懒觉也没少睡。我很幸运,找到一个好老板,工作时间相对自由,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节奏规划自己的项目。

四、建议篇

写了这么多,想给学弟学妹一点建议:

(一)理智地充实自己。

回顾大学四年,我确实为自己的出国做了很多铺垫,有一些是刻意而为之,例如语言;有一些则是不经意间的累积,例如志愿活动。这让我在最后写简历的时候发现自己不经意间有了很多“加分项”,这些也许在录取的过程中起了作用,也许没有。每个院系的录取标准和老师的选择标准不同,其实并没有一份完美的简历。四年的过程中,有目标是好的,但是不能过于功利,为了简历而献爱心,为了简历而参加社团学生会,也许你的每一步都踩在了点上,或许最后你有不错的结果,但是回顾这四年,是不是有点索然无味呢?或许人生没有那么多必然,你的偶然为之最后往往会成为决定命运的一环,所以在周围都是机会的时候,抱着体验生活和提升自己的双重心态多尝试不同的选择,或许最后会收获双赢的结果。

(二)尽早进入实验室。

研究生需要做实验的学习学妹要在本科尽早进入实验室,并争取能够取得一些成果。我在申请的时候非常不自信的一点就是自己的科研实力,平心而论要比我同级的同学甚至我们学院的学弟学妹弱不少, 因为我花了太多时间往外跑,也没有申请自己的科创项目。我其实也一直非常后悔我没有在本科的时候多做一点多学一点。其实我们学校是非常有优势的,我去了国外以后发现他们的大多数本科生并没有太多人在毕设之前进入实验室进行深度学习还能拥有自己的独立项目,所以国外的老师看到我去了以后各种实验直接上手还是印象非常深刻的。希望你们也好好利用这个优势,毕竟大部分老师比起你做过几次志愿者,更关心你会不会上来把他的细胞养死。

(三)谨慎大胆作出决定。

在做出选择的时候,权衡利弊是必要的,当你感到迷茫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想想,你真正看重的是什么?然后谨慎而大胆地做出决定,并坚定走下去。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很多时候也没有最优解,你也许会做出理智的选择,也许不会,但是只要你好好走下去,每一个选择都会有它最好的结果。

(四)调整心态。

希望即将进入申请季的学弟学妹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建设,希望你们都比我好运,能早一点遇到积极回应的老师。一定要努力保持心理健康,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在遇到不理想的结果的时候,要尽快调整好自己并作出回应。毕竟在床上伤心不如多套瓷两个老师或者多背几个单词来的有用。即将出国的同学希望你们多花一点时间和朋友家人在一起,即使去了异国他乡也要多和别人交流,不要封闭自己。在国外一个人很容易没有安全感,压力之下容易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诸多问题,影响到学业和研究生质量。

最后,感谢母校和创新实验学院对我的栽培,感谢大学四年各位老师对我的帮助,感谢南雨辰老师在我的留学路上给予的指导和鼓励,感谢我的家人朋友一路走来的支持和信任,也感谢留学服务中心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分享自己的经历。希望我的所思所想,对各位产生一点帮助。


创新实验学院2019届毕业生张奕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