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经验分享

UNU联合国大学·中国青年国际气候模拟峰会实训项目心得体会

发布日期:2023-11-10  作者: 来源:

“创造适当环境,俾克维持正义”,“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用是发愤立志,务当同心协力,以竟厥功”……真正走进波恩联合国大楼时,这字字句句书本中学到的联合国宪章序言,都浮现在脑中,随着走在联合国的脚步而变得鲜活起来。赴德七天,我与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同学们一起参访学习,在位于波恩的联合国大楼里深入学习相关知识,通过与联合国官员的近距离交流,在解答个人疑惑的同时,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全球气候环境发展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深刻的学习和理解。就我个人而言,这次经历不仅是联合国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更是深刻把握时代脉搏,明确个人未来规划的重要转折点。

勇气与选择

思考这次实训项目于我而言之所以意义重大,并非完全来自于“走进联合国”的行为本身,而更多地源自于行前的一份选择,以及提出问题和从零到一实践的勇气。实训前一个月线上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我就在选择线下模拟峰会的代表国家时选择了作为协调小组的UNFC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执行秘书长参会,而这次选择也在后续的学习交流中证明了它的正确。从行前线上负责人的zoom辅导会议,到赴德以后额外的资料提供,与工作人员单独的交流机会,以及一对一的文件写作辅导,这份选择让我实在地获得了不同于其他选择的经历。整场会议中,开闭幕演讲以及会议组织主持的各方面经历,于我而言都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实践。当我抬起头不畏难又甘之如饴地迎接这一切时,这份经历就已然闪闪发光了。

我与联合国

从2016年读高中开始,我就一直在积极参与全国各地各种级别的模拟联合国活动,再到进入西农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班并担任班长,我与联合国以及国际组织的关系便又一次被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尽管如此,无论是数十次模拟联合国会议经历,还是校内国际组织的课程学习,多年来的接触更多局限于理论层面。注视着波恩联合国大楼上的联合国徽章,走进其中,近距离与联合国的接触和学习,让人得以睹其“真容”,拥有了自己对于联合国的认识。联合国并非大部分人心中可望而不可及的神圣存在,也似乎并非“知情者”口中枯燥乏味,于大多数“上班族”无异的平凡之地。我看到的是一边手握“六便士”一边仰望着月亮的前行者,是怀着几乎难以实现的梦想,辛苦数年哪怕只获得一丝的成就也甘之如饴的奋斗者。在工作人员对同学问题的解答中了解到,在他们的观念中,每一次能将大众链接至联合国的活动,意义和目的都在于增强人们对全球性问题的意识,多一个人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就多一份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希望。这对于常常只纠结于如何解决问题的人们来说,无异于打开新思路的大门,有时候认识本身,就是意义。

环保与民生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益明。”提高认识后,付诸行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气候峰会的主题让我在整次经历中对环境格外关注,行走在街头,亦或是从27层俯瞰,波恩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所在地,视野所及之处尽是满眼的绿色;折合人民币三十几块的塑料瓶装可乐,快餐店对塑料包装额外的高额收费,机场中遍地可见的塑料瓶回收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不再只是宣之于口的目标,而是融入于民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认识与行动,开始于和同伴收集了一袋子的塑料瓶在回程机场的机器回收,结束于……我想应该不会结束。这份经历心得哪怕只对一个人产生影响,促成哪怕只有一次想要随手扔掉垃圾又收回的手,也便值得。

一周的时间不长,却于我而言如同乌托邦,是并不真实的美好和充实。走进联合国感受到着它的严肃与温柔。严肃的是一次次严谨全面又充满学术性的讲座,被每位同学所珍视的问答环节,和模拟气候峰会前会中专业工作人员的细致指导;温柔的是园区内甚至整个波恩随处可见的“绿色”,是耄耋之年的专家在讲座后仍主动留下为我们细数着波恩的每一座建筑,是照顾学生口味而特意设计而有不失德国特色的午餐……学习之余的游览和生活也舒适而充实——波恩与科隆的景点与特色,晚上十点依旧能欣赏到的粉紫色霞光,酒店巨大的后院,傍晚带着电脑在院子桌前工作,抑或是仅仅取来坐垫与人们畅聊,一个个片段如同电影一般在脑中闪过,无论从个人发展,还是从全球视野而言,无论从学习,又或是生活,这次德国之行所带给我的都早已远远超过它本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