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经验分享

马里兰大学留学漫谈

发布日期:2020-04-28  作者: 来源:

刘功关.jpg

前几天收到母校国际处的来信,邀请我给学弟学妹就科研谈些经验。我受宠若惊,但也真的不敢当,权当是给自己的一封信,一份总结,一次鞭策,愿与学弟学妹共勉。

科研之路曲折坎坷,你我却趋之若鹜,可见其独特的魅力。我相信,其魅力之一便在于,别人花重金满足你我的好奇心。小时候的你我总是有极强的好奇心,现在不成想这份好奇心却养活了自己。有人说,科研是乏味的,但我说烧脑的剧情不失为最好的人生。何况,科研本不就是对已知的关联和对未知的探索。

对已知的关联,要求你我不仅要有相当广的知识面,而且要能将其融会贯通。所以,硕博期间修课绝不是浪费时间,而低质量修课带来的较窄的知识面才是科研起步的桎梏。只有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结合有针对性的文献研读,才能建立起完备的知识体系,做到信手拈来,侃侃而谈。背书本、照搬文献而不知所以然,往往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所以,在我们修课或读文献的时候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推敲,多质疑,把知识学活。书本或者文献吃透了,你可能不仅仅学到了知识,还看到了其中由繁至简的逻辑。这对未知的探索至关重要。

我深信对未知的探索是艰难的。这要求我们从已知中提炼出重要问题,辅以方法,探求真相。导师最初多会给你指明课题的大方向,这一般也多是领域内的重要问题。然而解决问题的思路,批判性思维更多的是靠自己积累。所以,刚入门的学弟学妹,在课程之余,要多去实验室,就是要从最简单的称量,计数开始,跟师兄师姐学习,建立信任感。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他们的课题,读他们所读,想他们所想,与他们一起解决问题,体会抽丝剥茧的过程。这既是是实验技巧的积累,也是实验思维的锻炼。其他,诸如实验室例会和学术报告,不妨勇敢发问,遇到不熟悉的话题,不妨提前做做功课,带去问题。不得不说,一些重大的发现,需要长期的积累,但无数的例子告诉我们,以回答领域内重要的问题为导向,注重细节,打破常规,未尝不会有从0到1的突破。

除了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锻炼之外,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往往能事半功倍。例如,高效的文献的管理,实验的计划和数据的管理等。首先,我们知道读文献要有的放矢,做到精读、泛读和点读有机结合。除此之外,不妨结合文献管理工具(如endnote),做个读书笔记,不断加工编辑,长此以往文章前言甚至一个综述的雏形就出来了。另外,对研究性文章要有批判性地读,挖掘文章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和可改善的部分。很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期刊会一同发表评审意见,不妨拿出自己的想法和评审做下对比,也是极好的思维锻炼。其次,每开展一项新的实验,一定要做出详细的实验方案。这份方案要详细到本科生可以照单开展。尽可能多的包含细节,如参考文献,试剂的供应商、货号和批次号等等。这样的好处是方便后续的问题排查和数据的重现。此外,根据自己的实验周期,你也一定需要一份明确的周计划或者月计划。再次,实验数据尽可能做成快速可读的图表。无论阴性或阳性,每一份数据对你或者实验室都是极为重要的资料。待发表数据也可以考虑按照课题思路,逐步形成目标期刊格式的图表。这一过程就像集邮一样,你总能清晰地看到你所持有的和所缺失的。此外,最好形成一个以日期和关键词为主要内容的excel索引。这个电子表格将帮你快速锁定每个实验的实验方案,样品信息和实验结论等等。

最后,你我要以一个主人翁的心态,努力经营和管理自己的课题,保持和导师或同事的沟通。相信你我科研的小树,定会枝繁叶茂。


作者介绍

刘功关,男, 2011年本科毕业于我校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同年于我校食品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导师为刘学波教授,硕士期间于2013年受到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马里兰大学攻读免疫学博士学位,2018年8月获得博士学位,现于马里兰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活体成像技术研究病原入侵宿主后免疫调节,靶向控制感染和病理发生机制。在美国留学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于PNAS,PLoS Pathogen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