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经验分享

我的美国留学生活

发布日期:2020-05-09  作者: 来源:

来美国已近七年,细细想来,其中的苦与乐别有一番滋味。

出生于书香门第,加上父亲的耳濡目染,我从小便对科学充满了兴趣,立志要成为一名科学家。现在也算是在慢慢实现小时候的梦想吧。

我毕业于西农的生命科学基地班,在西农完成了本硕连读。在这里我想提醒学弟学妹们,出国之前的一些科研经历对以后的博士生涯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尽早接触实验室会培养你们的一些科研素养以及科研兴趣。当然也考验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及适合科研。在这里我也很想感谢我的硕士导师郭泽坤老师,给了我极大的帮助,直到现在都一如既往地支持着我。所以无论何时,选对导师至关重要。

2013年我来到了美国东部的马里兰大学。这是一个美丽的学校,也有大颗的玉兰树,总能让我想起西农校园那大朵大朵洁白的玉兰花。随处可见的红砖墙给人一种活泼又不失庄重的亲切感。

美国的留学生活是苦涩的。初来美国,学习的困难,上课与课题进展的失衡,以及生活的琐事很快让我陷入一种自我否定中。因为我属于跨学科,上课完全听不懂,只能在家将录音一遍一遍地听。美国考试的难度我是听说过的,实在是不敢懈怠。犹记得第一次考试,我熬了几个通宵听录音,看书,看课件,查资料,终于将一门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学科考到了A+的成绩。除了上课,我还要兼顾着课题的进展,所以协调好两者之间的时间安排很重要。不得不说美国的课程的设计以及教育理念是真的很棒,所以我建议所有来美国的学弟学妹们一定要认真听课,仔细看书,会受益匪浅的。至于生活的琐事,现在想来,无非就是自己成长路上的历练,人的一生,没有跌宕起伏,便会少了许多精彩。

美国的留学生活也是快乐的。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其实我们付出的总会得到回报。小到每天得到的一点点阳性的结果,大到一篇论文的发表;从怯生生地站在展板面前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研究课题,到站在自己领域大会的台上向同行们,包括那么多领域大牛们,自信地讲述自己的研究成果;从面对着熟悉的同事老师们进行着令人紧张又期待的毕业答辩,到怀揣着自己的CV辗转到各个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室进行现场面试,最后拿到心仪的offer,一步一步,说不尽的苦,但也会有尝不尽的甜。

2018年从马里兰大学毕业之后我选择了NIH也就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以前总觉得NIH是一个很神圣的地方,集全球最顶尖的科研条件及科研人才。真的进入到NIH里面才发现它真正的魅力所在。每周两次的program meeting让我们了解其他课题组的研究理念及方法,总是能给我们很多启发。每周不定期的seminar总是能够请到不同领域的牛人,来为我们讲解当代的前沿科学与技术,让我们跟着时代前行。还有一点就是对博士后的培养。博士后在高校里面都属于教职,但是在NIH里面,博后是“低等生物”,在小学生,什么都需要教。在这里博后的科研素养会得到极大提升,不仅表现在科研能力上,还有严谨度。所以NIH的博士后们都很谦虚好学,并对科研怀有敬畏之心。在这里,我们可以共享实验材料,实验技术,实验平台,对我们自己的课题都有很大的帮助。而且NIH内部有专人可以帮我们分析数据,这又是之于高校的一大优势。当然作为政府部门也有它的弊端。体制内嘛,大家懂的。每个月都有各种花式培训,不得不花时间应付。。。还有各种繁琐的手续。。。(介意签证的童鞋们慎入)

当然劳逸结合也是很重要的。关于社交,也许大部分人都会建议你们尽快地融入美国人的圈子,这没错,但有时候欲速则不达。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心里多少都会有一些失落感。越在国内混的风生水起,到了美国越会感到巨大的落差。这个时候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中国小伙伴绝对是利大于弊。总有人说中国留学生爱扎堆,我却认为扎堆没什么不好的。在一个陌生的国度,一群怀揣着梦想的游子聚在一起,时而欢腾在聚会上,时而蹭吃蹭喝,时而又会为了讨论学术而面红耳赤。这样才让我们这些游子有家的感觉,不至于因压力过大而感到压抑。当然尽快地融入美国人的圈子也很重要,靠的是自己的主动大胆。除了社交之外,旅行也会给我们带来难以言表的快乐。这方面,美国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地大物博人口稀少。各大国家公园等你来发掘~

选择了科研,就选择了一条艰辛但有魅力的道路。没有捷径,除了些许的运气,就是钻研。夯实基础知识,读大量的文献,读大量的文献,读大量的文献(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关注科研前沿,了解先进技术,才能够产生idea,才可以做好科研。另外还有,nothing more than diligence can predict your success。愿我们都是幸运的,能感受到科研的魅力所在。

总之,美国的求学生活有苦也有乐,这就是生活。永远没有一帆风顺。但是我们留学生,尤其是选择了科研的留学生,就是打不死的小强。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作者简介:

杨丽萍,我校2013届生命科学技术基地班(本硕连读)硕士毕业,2013年获美国马里兰大学全额奖学金资助,赴美国攻读分子病毒学方向博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病毒学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ofVirology》(双一流B类)发表论文3篇,2019年获得中国驻美使馆优秀“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奖励,现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从事博士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