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经验分享

瓦赫宁根大学Education Day

发布日期:2009-11-17  作者:杜光源   来源:理学院
    2009年4月17日参加瓦大的Education Day,收获颇丰,跟大家分享。
    每年一度的Education Day由学生会(Wageningen Student Organization, WSO)和教务处(Education Institute, OWI)共同主办,今年的主题是Design your Future。参加的人并不多,不到一百人吧,令人惊讶的是老师居然比学生还多。开始校长简单介绍今年的主题和安排,紧接着是世界最大乳制品公司Campina(一百多年前是荷兰的公司,现在做到了25个国家)的一个部门总监介绍他自己的经历。该君是瓦大校友,89年食品化学专业(其实涉及三个专业,食品化学,生物化学和食品物理学)博士毕业后做过研究,后来觉得做科研对人们生活影响不大,于是到公司做。他的观点是,首先得有自己的理想,有抱负,从硕士开始就要对自己的未来作长期计划,并思考大概将来怎么走能够一步步逼近这个理想(荷兰的硕士很简单,修一些学分,到公司、学校或者实验室实习,做毕业论文并做个powerpoint报告就毕业了,不必发表文章。所以硕士生很多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太多打算,毕业后可能去公司,或去中学教书,再或者继续上博士做研究。而在他们的概念里,读博士不再是读书了,而是工作,领工资的)。当然,这位Hans博士也相当的现实,当现实与理想冲突,要适应社会,大概跟切.格瓦拉的名言“面对现实,忠于理想”类似吧。
    随后就有好几个现场(Workshops),其实就是在教室里,就各自的主题首先邀请与之相关的人士演讲,随后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比较有意思的几个主题有:“Design your entrepreneurial future: a practical guide on how to develop entreprenurial skills”,“Psychological tests and assessments/development centres”,“Preparing for a research career”,“The study career coaching and its subsequent career coaching path: how to detect your unknown skills”,“Browsing through our 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由于所有的主题都同时开展,我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当然是上面所列的第三个了。
    在这个教室,首先演讲的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Ton教授。他的幻灯片很搞,没有设背景,没页幻灯片就是灰色背景上打了一行字,总共5页幻灯片。但这老头讲的东西极为重要,大家千万别错过。老头首先谈到博士生入学的筛选工作,他是评定委员会成员之一,所以每年要看很多博士生候选人的研究计划。评定委员会是由几个专业相差甚远的科学家组成,可能有植物、动物、地理等等,他们评选都在自己家中完成,互不通气,但结果往往是大家的意见很相似。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即使我完全不懂你的研究计划,仍然能够看出你有没有潜力去做科研工作(按他的话说,就看你将来能不能做教授。在荷兰,“教授”很少,分子实验室就他一个教授,水平有多高呢?从发表文章的角度看跟国内院士差不多,在cell发文章对于这位Ton教授来说不算太惊讶,他读博士就在cell上发过文章。据我所知,他手下的一个副教授,课题2000多万欧元,前几年发了三篇文章,nature,science和PNAS上各一篇,但这连续三四年一篇文章都没有)。看自己以后能不能做教授,以下四点非常重要:
    首先,得有天分(Talent)。任何行当都得有天分,他说他自己如果去做语言类研究绝对不行,没这个天分。
    其次,光有天分还不够,独立思考的能力(Independent thinking)也极为重要。尽管现在大多数好的科学研究都是靠团队合作完成的,相互交流的能力非常重要,但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比交流的能力还要重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性思维”,它只属于你自己,不是你导师的,不是你老板的,更不是其他人的。
    第三,学术环境(Academic environment)非常重要。他认为,只有10%的人的科研能力能够超出科研环境平均水平,这个比例非常少,所以如果你在一个非常差的环境中,很难做出卓越的成绩。
    第四,在影响因子高的刊物上发表文章(Publication in high impact journals)。
    [以上四点每一句话都是从他的原话翻译过来的,没有任何演绎的成分]
    第二位演讲的女士没来,让主持照着她的幻灯片给大家传达,主题是如何平衡自己的各种角色。在家里,她是贤妻良母,需要体贴丈夫,照顾儿子和女儿,需要打理家务;在实验室,她又要做实验,读论文,作报告,参加研讨会,申请课题,发表文章;除此之外她还喜欢运动,是排球队成员,球队训练和比赛都不能落下。如何平衡这各种角色?首先,她给这些角色定位,最重要的是家庭,其次是工作,最后是其他。当然不是说要放弃任何一方面,只是当有冲突实在调不开大概就按照这个次序处理。她平衡各种关系的原则有:
   1.不要把100%精力来工作,只用到80%,这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注意角色转换,工作的时候保持高效,回到家里则完全不再理会工作的事情,全部精力放在家务上;
   3.从攻读博士到工作(仍然在高校做助研)她生活状态有较大改变,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照顾家人。即便如此,她工作和运动的时间没有作任何调整,只是用在“其他”方面(我的理解是比如朋友聚会或者旅游之类的)的时间大幅度削减。
    后面两位分别是在读博士和研究生秘书提出的建议,跟我没太大关系,就不罗列了。相信以上的收获已经很不错了,哈哈!  

作者:杜光源      来源:理学院